8岁孩子两小时花掉六千多 vivo应用商店游戏诱导充值

2020-03-17 10:22:15 来源:中新经纬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家孩子不满10岁,为何没经过实名认证就进入了游戏页面,并完成多笔大额充值。这是不正常的充值方式,我要求vivo方面退还费用。”2月10日,徐先生在使用微信时,发现有多笔非本人消费支出,总额为3370元,均流向了一家名为广东天宸的网络科技公司。

后经询问,原来是徐先生的小孩偷拿了自己的手机,并在vivo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名为“迷你世界”的手游。“孩子无意间窃取了手机支付密码,在没有实名认证的情况下登录游戏并完成了充值,而期间我没有收到任何(消费)信息提示。”

近日,多位家长向中新经纬记者反映,其家中小孩在vivo应用商店下载游戏后,“被诱导进行多笔充值”,总计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有家长提出质疑称,为何未成年人不经过实名认证,甚至不知道手机支付密码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完成充值?

两小时花掉6066元,40秒花掉1296元

家长曹先生向中新经纬记者表示,去年(2019年)12月25日晚,他8岁的儿子偷拿爷爷的手机,在vivo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名为“狙击行动3D:代号猎鹰”的游戏,并以“游客模式”进入了游戏,此后多次为该游戏充值。

“因为他爷爷的手机开机密码和支付密码一样,他试着输入密码就成功了,不到两个小时就花掉了6066元,最快时40秒内就充值了1296元。”曹先生说,“第二天我们收到了银行短信提醒,才发现钱没了。我看了下账单,交易均是在凌晨两点前后完成的,钱都打进了广东天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另有家长反映,其7岁孩子在vivo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名为“熹妃Q传”的手游,并在2月26日至3月2日期间,以10元至2000元不等数额多次为该游戏充值,共计7000余元。

“我查了这是一款网络游戏,我很纳闷7岁小孩如何通过实名系统验证的,而且小孩不知道手机的支付密码,钱是如何划走的?我后来向vivo客服投诉,但迟迟没有得到答复,对方一味地推卸责任。” 该家长说。

阿松(化名)的儿子前后向广东天宸充了5000多元。他向中新经纬记者介绍:“游戏充钱是先把钱充成vivo的V钻,游戏中如果有消耗就是消耗V钻。”阿松还表示,“当时下载的游戏不需要实名认证也可以玩,也可以充钱。但当我们向客服申请退款时,vivo客服称,已经实名制认证了,不能退还了。”

天眼查信息显示,广东天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2月24日在东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开发与销售;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软件产品的技术开发与销售等。公司法定代表人李乐恒为vivo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行政官。

家长质疑游戏充值有漏洞,vivo客服回应

中新经纬记者梳理投诉发现,家长对vivo应用商店游戏充值规则和流程提了诸多质疑。

某投诉平台一条关于“vivo应用商店游戏诱导未成年人充值”的投诉

比如:为什么有些游戏不需要注册就能玩,并且还能充值?我的孩子是未成年,是如何完成实名认证的?小孩不知道手机支付密码,为什么还能成功充值?为什么充值后,无论微信支付还是银行短信,均没有及时提醒,导致没有及时止损?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多笔交易?游戏存在频繁诱导充值吗?

针对上述家长部分质疑,vivo客服对中新经纬记者回应称,如果没有输入支付密码,是不可能充值成功的。比如微信支付就必须玩家手动输入密码才能支付。

对于有家长反映,不需要登录就能直接进入游戏,该客服则解释,单机游戏是不需要账号的,直接下载就可以玩,也可以进行充值。

不过,有家长对此质疑道,“我的孩子下载的是网络游戏,并非单机游戏,没有注册、没有实名认证,依然可以进入页面并且充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晒晒(化名)向中新经纬记者解释了其中可能的原因。

晒晒的儿子和女儿1月12日至1月15日期间,通过爷爷两部vivo手机应用商店游戏共计充值了3000元左右。目前,晒晒通过向vivo客服申述追回了90%左右钱款。

为什么未成年人也可进入游戏页面,据晒晒引用vivo客服的解释,这是因为“手机激活,绑定了大人的身份证,这种情况下登录游戏、充值都没有限制。”在这种情况,未成年人登录游戏实际上使用的是vivo应用商店账号。

至于有家长称没有及时收到交易提醒,客服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表示“微信的对话列表中会有转账提醒,支付宝账单中也会有记录。”

有家长耗时十多天追回钱款,但全额要求遭拒

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早在2010年,文化部就要求“网络游戏实名制”。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再发文,强调“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

对未成年网络游戏充值金额,国家也有具体规定和限制:网游企业不得为8周岁以下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到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

此外,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超出这个范围所从事的民事活动,属于效力待定,需要经过其监护人的追认才有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智力年龄相当的民事行为,否则属于无效。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称,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网上所进行的高额游戏充值,法律上无效。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从事前述行为的效力待定,监护人可以不予追认。

虽有法可依,但现实中想要举证追回可谓长路漫漫。律师分析,主要困难在于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充值确实是未成人所为。

上述家长曹先生在发现孩子充值行为后,立即联系了vivo客服。“刚开始那边根本不同意退款,我一直坚持,天天给vivo打电话投诉。”

曹先生坚持了5天之后,vivo客服发来了一个填写“充值消费申诉”的网站链接。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在这张申请退款的表格中,家长要填写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户口簿信息、两人合影、身份证、社保卡、被监护人出生证明、支付记录截图等诸多信息,甚至还需要提供游戏对应的区服、角色名称及角色ID。

表格提交一周后,曹先生收到了90%退款。“vivo拒绝退还全额,理由是家长也没完全尽到管教孩子的责任。”对于这样的结果,曹先生表示“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现在连手机都不敢碰了。”

晒晒表示,她前前后后提交材料就花了十多天时间,证明确实是未成年人操作的。晒晒建议,手机支付密码千万不要让孩子知道,而且手机应用商城账号不要绑定身份验证。

截至发稿,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追回充值钱款的家长仅是少数,目前仍有大量家长在社交平台询问退款办法。

律师:游戏充值应借鉴“7天无理由退换货”

2019年4月,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曾在全国范围内发起问卷调查,并赴北京、广东等省进行个案收集,调查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结果显示,曾在手机应用上花过钱的学生比例高达46.18%。

在现实中,对未成年网络游戏监管体系也存在一些漏洞。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消协律师胡钢胡钢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以往只是在政策层面鼓励网络游戏实名制,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性。真正有法律基础的是《反恐怖主义法》第21条,规定电信、互联网等服务经营者,要对用户身份进行查验,用户身份不明或者是拒绝查验的,就不得提供服务。如果网络游戏经营者违反规定,要被责令改正或者罚款。”

胡钢称,家长对孩子管教不严,应承担相应责任。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本身的不良影响,而不只是仅仅追回金钱损失。

上述案例也说明,目前现有的网络游戏实名审查制度显然不能完全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

对此,赵占领表示,现有未成年游戏监管体系漏洞主要是游戏实名制的执行方面,很多经营者只是实行实名注册而非实名验证,且没有完全杜绝借用或冒用他人身份证的问题。

胡钢表示称,除了身份验证,还应该加强行为分析,以充值行为为例,游戏运营商或手机应用商店不应该是“尽可能方便用户付款”,而是应该想到如果用户错误支付了怎么办。“我们有7天无理由退换货,网络游戏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些网络游戏巨头应该率先垂范,不能仅仅唯利益为先。”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